職涯分享|跟對沖基金經理人共事

今天想分享一下我覺得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時間,算是從財金系畢業之後,第一次認識到市場上的投資究竟是甚麼樣子的一段日子。之前聽 Manny, Angela feat. Vincent 的節目,提到避險基金在投資時所做的思考,覺得很有感觸。其中 Vincent 提到這一行是如何培養這種分析思考時,他講到「學徒制」,由自己的 Mentor 不斷反問自己「某個假設背後的依據跟邏輯」、「某個現象發生是為什麼」、「自己當初 Miss 掉某個特定的催化劑或是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這種不斷透過討論以及反思來找出自己盲點的做法真的很有用。

今天這篇文章想把我自己在這幾個月中學到的事情以及過程分享出來,如果對這一行有興趣的人或是業界人士也歡迎和我交流!

一波三折(真的三次)的面試過程

第一次面試

一開始這個實習缺是由兩位創辦人的前公司(一家線上旅遊平台?)所開設的,我本來以為是旅遊業務做的很賺錢,所以想要做副業來進行股票投資,殊不知是老闆以前是避險基金經理。

當時是 2020 年,我記得那時候提交履歷之後,對方就寄了一封信件,裡面包含很多研究報告以及新聞,並涵蓋了三個問題

  1. 計算 Cloudflare 以及 Fastly 的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並列出自己的邏輯
  2. 列出 Cloudflare/Fastly 相對於雲端服務大廠 AWS, Microsoft Azure 以及 Google Cloud Platform 的優勢與劣勢
  3. 計算 Cloudflare 以及 Fastly 兩家公司 2022 全年的預期營收

從下面那張圖可以看出來,其實在 2020 年這兩家公司的股價表現差不多,網路上面分析他們的文章或是影片就一半看好 Cloudflare 另一半則看好 Fastly。

Cloudflare 跟 Fastly 的價格變化

後來我把郵件內的檔案都讀完,也看了很多額外的影片,做了一個文字分析加上財務模型之後寄了回去,之後收到一個回覆讓我去他們的辦公室做實體面試。面試那天更像是對方(以下我們簡稱為 J)在給我分享他的人生經驗,開頭就問我為什麼對金融業有興趣,為什麼不是去科技業。之後又跟我分享了他的職涯歷程,從日本的投資銀行到私募基金再到香港的避險基金,接著選擇創業並來到台灣。當時是新冠疫情期間,他們的旅遊平台確實大受打擊,而 J 觀察到趨勢,認為現在的散戶投資者其實也有機會接觸到很多品質很優異的資訊,和專業投資者比起來差距不像他以前工作時那樣大。

幾個不錯的網站做一下分享:

  • Scuttleblurb 這是一個由前 Long/Short 股票避險基金研究分析師所創立的部落格。他目前經營一個小型基金,並透過這個部落格分享他的投資研究筆記。
  • Semianalysis 這是一個專注於半導體產業、生產鏈、AI 硬體與技術戰略的部落格。由 Dylan Patel 主筆,他是一位在半導體產業深耕的分析師,內容專為對技術細節與產業趨勢有高度關注的讀者而設計。
  • Stratechery 這個部落格主要分析科技產業的商業模式、平台戰略與競爭動態,由知名科技商業評論家 Ben Thompson 所創立。

後來我問了下關於我在第一關筆試題的表現,J 提到我大部分都答錯了,但至少是有做過研究及分析才寫出來的文章。J 也給了很多他的見解,後來面試結束後我寄了封信,問了更具體的想法,對方回覆了一封超級無敵長的郵件並告訴我幾天後他的同事會給我打通電話。

第二次的面試就是因為他們當時要做一個 Podcast,所以對方會希望你能夠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去解釋比較複雜的概念。當時這個真的回答得不好,現在在 Hardcore 財經通識學習如何說話。

第二次

距離第一次面試結果出爐之後過了六個月左右,當時我已經申請完研究所,就等研究所結果出爐,發現他們又在找人了。當時是 2021 年年中,是 NFT 狂潮的高點,他們的研究報告內確實也覆蓋了更多關於加密貨幣的分析,甚至特別做了一個新的 Podcast 節目來聊虛擬貨幣的發展與商業模式。

基於我先前在虛擬貨幣交易所的實習經驗,我對這個真的是沒甚麼興趣,也覺得就是這個產業絕大多數都是炒作,所以後來面試其實沒有答得很好。第二次的面試因為有先前的筆試經驗了,所以就直接進入面試關。那一次聊了我在研究所方面的進度,以及為什麼去德國這個國家,之後又講了對於加密貨幣的看法。

簡單來說,J 超級不看好德國,覺得是個大 Loser,整個國家充滿官僚也缺乏創新能力。聊到虛擬貨幣未來應用空間時,我也很直白地表示自己其實沒有很相信這個,對於那些熱情份子在討論的話題如 GameFi、 L1/2/3、穩定幣算法機制等我其實都沒甚麼興趣,所以這次面試算是沒有達到共識而結束。

第三次

第三次面試經驗發生在第二次面試過後 18 個月,當時我已經在德國念研究所,同時在一家德國基金實習,也實習快五個月,接著就準備要出發去法國進行交換;我交換的學校在法國北邊一個叫做 Roubaix 的小鎮(EDHEC),但大部分法國的實習崗位都在巴黎,等於我光是通勤單趟就要 90 分鐘,再加上我當時的法文也不到工作程度,大部分的實習缺都要法文,所以投遞的履歷幾乎都是石沉大海。

基於自己很想繼續實習的想法,我寫了信問了 J,看看他是不是還有任何實習崗位可以讓我申請,以及能不能接受遠端實習。台灣因為有過一段疫情大爆發期,所以很多公司當時都是先轉成遠端工作模式,加上我也跟這家公司先前的實習生聊過,發現他們都已經轉為遠端實習,就大膽地寫信去問了。第三次的面試算是一個近況 update,原本 J 是要我事先準備一個 case study,但我搞錯了,所以面試當下是著重在一些基本的財務觀念。

面試的結果我覺得不是很好,但 J 決定讓我試試看,如果做得好就可以繼續實習,合作不佳那就提早終止。

實習過程

這段實習體驗我覺得非常寶貴。做過幾份不同的實習之後,很有感的知道在這裡學了很多東西。我覺得最衝擊的是下面這三點:

金融專有名詞轟炸

在實習之前其實我並沒有很頻繁地瀏覽國外的金融報紙,剛開始工作時對 J 的報告裡面所用的專有名詞有很多問號,不曉得具體是甚麼意思。舉例來說,de-rating,這個詞是指市場對某公司或產業的預期下降,導致其估值倍數(如 P/E 或 EV/EBITDA)降低,就算該公司的基本面未必出現惡化跡象;與之相反的就叫做 re-rating,指的是市場對某公司或產業的預期改善,導致其估值倍數上升。

當時因為需要把這些文件做翻譯,有時候則是要向訂閱戶解釋為什麼我們這樣分析,所以了解這些詞的意思以及使用時機的 Context 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讓自己可以更快地掌握到每次的文章究竟是在講些甚麼,我也訂閱了華爾街日報,才發現這些我所謂的「陌生的名詞」其實在報紙上出現頻率超級高,只要多讀,肯定就會慢慢融會貫通。

產業知識轟炸

在 Gamma 實習時我們所覆蓋的股票領域非常廣,而 J 的文章並不單單只是分析標的公司的財務數據以及聲明稿,同時他也會引用(及批評)許多外部的研究報告或是評論,所以每次編譯文章時都會被一大堆名詞轟炸。大家常常聽到的比較「硬核」的產業分析文不外乎半導體、AI、雲端運算等,但在 Gamma 我們也會看例如油氣鑽井股、廣告平台股、醫學美容設備股等,因此,除了能夠快速學習一個新領域的知識之外,也必須要不斷地讓自己從不同的管道學習到最新的業界發展。

在實習這段期間,J 很常會分享推文或是 Podcast 節目給我和另外一位實習生,然後他自己也會給很多自己的想法。我覺得在 Gamma 實習那段期間收穫最多的真的是這些自己以前沒有接觸到的資訊平台。從很早以前我就覺得,儘管這個世界的資訊是公開的,但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同,如果你不知道「原來這樣子的資訊是存在的」,那就算有這些資源也只能嘉惠到部分人而已。

推倒自己既有的認知和信念

在實習這段期間,J 會讓我跟另一位實習生也去做自己的研究,然後向他分享我們的想法。其實當時的工作壓力蠻大的(對我來說),主要是因為認知到自己跟 J 的知識差距非常浩瀚,很多時候發現自己甚麼都不懂,在這段實習期間真的深刻體會到所謂的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很多時候我覺得問問題的壓力挺大的,因為常常換來一大堆責罵,但實習到後半段時就發現自己早期的提問有的看起來真的蠻令人詫異的(也算是一種自我見證的成長?)。

另外,我覺得作為一個股票研究員,大家都會學各式各樣的分析方式如五力分析、SWOT 這種,然後建立 DCF 模型來估值。但在 Gamma 實習,我覺得最「當頭棒喝」的學習就是 — 大家都在做所謂的 checklist 研究及投資。以前我在德國的基金實習時,我們也是會建立一個模板,上面列出「產品護城河」、「客戶分散程度」、「EV/EBITDA」、「P/E」等指標,花很多時間去抓資料跟寫自己的心得,想要找到那些被「低估」的好股票;但工作一段時間後的認知是,如果我們是在美股市場,這是很有效率的市場,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股票被低估」,更大的概率是我們有些盲點沒有看到。很多時候我們會假設事情就會線性地直直發展下去,但實際上很多時候股價都是在某個極短的時間區段出現了所謂的轉折點,之後整個股價水平就出現了一個根本性地大變化。

除此之外,以前研究股票更像是靜態地去思考,這支股票因為我的某些假設會從這個時點開始出現什麼樣的價格變化(e.g. 我看到未來會有更新的產品突破或是市場開發),但實習第一次的討論會 J 就問了我跟另一個實習生對於市場的了解 — 某檔標的現在的主要持有者是什麼類型的投資人、這些人有什麼樣的規則(監管)得遵守、未來這支股票對於他們來說,或是對於另外一批投資人(交易人)是否有繼續買進的空間。像這樣子的問題我是第一次被問到,以前就是覺得「找到好股票就會有人進場,未來的估值就會上漲」,但在這段經驗中,我才發現原來關注機構投資人的倉位佈局、投資標的當下的股東結構以及經濟指標的變動是更重要的,畢竟這些才是真的「移動」股價的人。

結語

以前念財金系的時候,遇到親戚就會問我說「股票要買哪支好」,但真的唸完了台大財金加上做過這些實習之後,必須很坦白地說「實作的重要性遠不小於理論」。在台大財金我們會需要修會計(初會&中會)、經濟(個經&總經)、財金相關(投資學、財務管理、財報分析、保險、期權)以及數學(微積分、統計學、管理數學 or 線性代數)相關的課程 — 但當下其實我並不知道這些理論跟實務的連結在哪。到德國讀研究所之後,發現他們的商學院大學生比台灣積極好多好多,很早就做了很多 coffee chat 以及累積實習經驗,這的確也對未來了解自己想走哪個方向的職涯道路很有幫助。

總結來說,如果你還是大學生,我真的很推薦多多實習,從實務中更能幫助自己了解自己想要的職涯會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我覺得從這些比自己資深更多的人身上所學到的經驗,不僅是在某一個領域受用,他們的職涯轉折以及對事情的解讀分析模式,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決策也是非常實用的。

工商時間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內容,如果有問題歡迎留言或是寄信到我的信箱 [email protected]

最後不免工商一下:

  • Hardcore 財經通識:如果你對財務金融主題有興趣,不妨聽聽我們的 Podcast!
  • Instagram:我會分享面試經驗以及德國生活,之後應該也會有 YouTube 吧 🙂‍↕️
  • Buy Me a Coffee ☕️:支持我寫作,非常感謝!
0 Comments|留言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Scroll to Top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