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基金公司實習經驗分享

分享我在德國基金公司實習的經驗

文章目錄

2022 年 6 月 3 日 — 收到人生第一份滿意的德國實習 Offer 的日子

自從決定要去德國留學後,每一天都戰戰兢兢,不斷告訴自己「德文還不夠好、找不到實習就完了、畢業之前要是無法拿到一份全職工作那這一切都毀了」,像是這樣子的聲音不斷在腦中徘徊。

在收到滿意的 offer 之前,我還遇過新創跟我說前三個月不給薪資,之後每個月會達到德國基本薪資(2022 年的基本月薪為 1,900-2,100 歐元 / 月)的狀況,另外也有收到每個月只給基本薪資的一半的公司(也是家新創),最後才收到一份滿意的實習合約。

這邊想跟點進來看這篇文的人說:如果你還正在找工作的挑戰中,不要放棄!遇到不好的 offer 也不需要覺得自己很糟或是自己很倒霉,繼續嘗試就對了。很多時候面試取決的並不僅僅是個人的能力,還有面試官以及面試者之前的 Chemistry(化學反應)。我在 Instagram(連結)上有分享我在德國 2021-2024 這段期間大大小小的面試經驗,也累積了很多感到可惜、或是單純覺得「彼此不合適」的狀況,但只要繼續努力,相信會找到一份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怎麼找到這份工作的

說來有趣,我是先讀了這家基金公司的投資分析報告 → 追蹤他們的 LinkedIn → 發現他們開了缺 → 投遞 → 面試 → Offer。當初他們的 Job Post 是完全用德文寫的,但並沒有提到對語言的要求,我查了下,發現整家公司幾乎都是德國人,過去的實習生也都是德國人,但抱持著「失敗也不會失血」的想法,我就寫了一封信給他們,解釋自己是如何發現這幾公司,以及自己對於股票研究的興趣。

在面試過程中,這個問題又被問了一遍:「你為什麼想加入我們?」對當時的我來說,這是很容易回答的一個問題,因為我就是抱持這對這家公司的好奇心加入的。回想起來,這是很幸運的一件事。很多時候,當我們在海投工作時,我們其實並沒有時間去思考自己為什麼要投遞某個崗位或是某家公司,有些時候甚至我會覺得自己其實對某個崗位毫無熱情,但為了可以留在德國工作,就還是投下去了。

這邊想給大家的一個建議是:

  1. 閱讀他們的網站
  2. 寫一段話描述他們的業務內容
  3. 思考自己是否能從已知的資訊中對這份工作產生一點興趣

當自己還是面試者時,會覺得「為什麼要問這種問題呢?大家都是來賺錢打工的不是嗎?」但進入公司之後,就會發現,因為工作其實佔了生命中很長一段時間,如果在工作時得和自己「不對頻」的人長期相處,其實是很不舒服的一件事,這也是為什麼,這個問題可以如此永流傳的原因。

在德國實習的感受

如果要總結一句話,那就是有很多表達的機會(或是要求)。

我實習的第一家德國企業是一個 2021 年才創立的共同基金,是由德國知名的創業投資人 Frank Thelen 與他的合作夥伴共同創立的,主要是瞄準全球高科技或是新商業模型的公司來進行投資。

和我同時間加入的實習生夥伴幾乎都是工科背景(像是環境科學、生物、電腦科學、數據分析、工程學),所以在研究這些公司的產品或是服務時更快可以上手。由於我是金融背景,很多時候除了要了解這些公司的內容之外,也要能夠解釋

全球的上市公司有太多了,因此,無論是從前期的篩選公司(Screening)還是到後期的精讀研究(Research)都要致力於花越少的時間越好。每個星期約一次,公司的大主管會進來實習生辦公室,然後問我們目前的進度是什麼,快速帶他瀏覽一遍我們目前在研究的公司列表,這個時候就必須要能夠簡潔有力地表達目前的進度並解釋自己正在研究的公司是否值得我們投入更多的時間。

工作流程

工作語言

這邊要講一下,雖然是一支德國的共同基金,但由於我們研究的標的並沒有區域上的限制,所以工作語言是英文,工作上要讀的財務報表或是公司年報等也主要以英文為主。如同我在先前的文章所提及的(德國求職文),很多時候 LinkedIn 上寫著要求德文,但實際上只是為了日常溝通或是休息時間閒聊不需要再轉換到其他語言。我的建議是,看到有缺就投,進去公司後更能夠感受德文溝通是什麼樣子的,也更有動力(壓力)去學習這門語言。

工作上的社交及禮儀

我個人覺得,在台灣實習的時候,雖然午餐時間可能也都會聊一下最近在做些什麼之類的日常瑣事(但我覺得更常見的是還會繼續聊工作上的東西),在德國實習我覺得不論是跟德國人、其他國家的歐洲人,或是來自其他州(北美、南美、非洲等)的人聊天,大家聊的真的就是「非工作的內容」。我自己的經驗時,如果你硬要在休息時間討論工作上的事情,他們可能會開玩笑地說「現在是休息時間喔」,但還是會讓你問,只是我的感覺就是,他們並不喜歡在休息時間也被工作打擾。

除了上面這一點之外,我發現「對生活有除了工作以外的認知」也是職場上很重要的一部分。舉例來說,我就有發現非亞洲同事很常會問「週末做了什麼啊?」或是「是否去過 XXX 啊」這樣的問題。很多時候我覺得身為亞洲人,一方面是很多單字用英文不知道要怎麼說,另一方面是我覺得我們的教育體制比較不重視「課外的時間」,導致這些超出學習或是工作外的話題會讓我們很難參與。

另外,我覺得「聊天的起手式」也跟亞洲文化很不一樣。在台灣的時候,我可能不會說:「嗨小明,你最近好嗎?這邊有個文件想要請你確認一下。」但是在歐洲實習,常見的起手式都是:「Hello Tomas, how are you doing? I have a document for you to review.」雖然回話時,可能會被直接省略或是簡略地說:「I’m good.」,但我發現這種打招呼真的是他們對話時的一部分,如果省略了前面這個問句,似乎就有點太突兀。

另一個我覺得很不一樣的點是,使用 please 這個單字的重要性。在台灣的時候,我更直覺的說法是:「可以幫我 XXX 嗎?」而不是「請你 XXX」,但換到英文溝通時,我發現使用 please 是一個無論你是否真的帶有這個請他人幫忙的想法,或是你只是單純給一個指令,都會出現的單字。

Work Life Balance(工作及生活的平衡)

在來德國留學及工作之前,我就很常聽到台灣人會說歐洲人有很好的 WLB﹔來德國後,大部分是真的 🙂‍↕️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在投資銀行或是管理顧問公司上班,那每週 80-100 小時的工作時間並不是只有在亞洲才有的,歐洲這邊也是。然而,如果我們今天比較的是在台商或是德商(0050 或是 DAX 40 裡面的公司)上班的體驗的話,那德國這邊因為有很強的工會以及勞工保護法,加班不僅是少見,更是會被處罰的

另一方面,我發現德國人(非亞洲人)在工作時,他們並沒有所謂的「午休」概念。很多人都是吃完午餐後快速喝一杯 Espresso ☕️ 然後繼續上工,如果能夠提早把工作完成的話,那他們就可以提早下班。相反地,我覺得在亞洲,提早下班感覺是一件有點禁忌的事情。在這一點上,我確實是比較喜歡歐洲這邊的工作文化的。另一個在歐洲很常見、但在亞洲幾乎不太會聽到的現象是:上班時間去看醫生。在德國,通常要約一個面診可能要等 1 個月,而診所在週六跟週日是不營業的,週一到週五也是最晚 6 點就下班,所以大家也只能利用上班時間去看醫生。

還有一個我覺得跟亞洲文化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歐洲人並不希望他們的員工 / 同事抱病上班,一來是他們覺得這種狀況下不太可能有效率地工作,或是工作品質也可能有所影響,此外還有傳播疾病的可能。但在亞洲,我發現因為生病而請假反而是一件會讓人有些「不好意思」的事情 — 我們可能會擔心如果自己請假了,那自己手頭上負責的任務就無法繼續執行下去,會進而耽誤到整個團隊的工作表現等。

我自己就有親身體驗:在這家基金公司實習的時候我曾經普通發燒一次&COVID-19 發燒一次,公司一得知我生病了就是要我在家好好休息,去看醫生時也是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拿,就是給我開了一張病假單,讓我在接下來的七天都不需要去上班(醫療保險會支付這段期間所有的薪水,不用擔心!)。在這一點上,我也是比較喜歡德國 / 歐洲這裡的工作文化的,大家都可以健康地去上班,而不是在身體不舒服時還要帶著口罩擔心傳染給別人繼續在辦公室工作。

在德國實習的挑戰

對我而言,我覺得最大的挑戰就是語言以及表達能力。如同前面所述,很多時候在德國上班我們的工作語言其實是英文,但在休息時大家還是偏好用德文溝通 — 對我而言,可以感受到自己是團隊的一份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在抵達德國之前要先學德文是很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當我們用英文溝通時,很多時候要檢視自己是否邏輯有錯誤,用字遣詞是否正確,這也是我在台灣沒有經歷過的挑戰。在歐洲工作,我覺得表達自己的想法、問「聰明的」問題、展現出自己的好奇心都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的工作有一種 Ownership 的感覺:不僅僅只是想著「把這個任務完成就可以下班了」,而是嘗試去了解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對誰或是對哪個專案會有連帶影響等。

結語:實習後的感想

簡單一句話:我決定要在德國找全職工作!

來德國留學前,我對於歐洲很多事情都是透過網路媒體才了解到的,但到了德國之後,真實體會到這邊的文化多元性、公司多元性以及更大的市場規模,讓我有了更強烈的想要留在德國工作以及生活的想法。儘管如此,我身邊也有同學或是朋友是到歐洲留學或是生活一段時間之後,發現這並不是他們真正追求的生活型態,而決定回到家鄉去。這篇文章是我個人的經驗,而我認為很多事情光是參考別人的經驗是無法得到一個確實的結論的,如果有機會,在就學期間可以嘗試申請看看海外的實習(如 Skyline 就有很多這類資訊)或是交換計劃,讓自己體驗看看在海外生活 / 工作的感覺是什麼樣子的。

聯絡方式

歡迎文章下方留言或是透過聯繫表單聯繫我:)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分享這篇文章
Related Post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