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心態讀後心得

分享我對金錢心理學這本書的總結及想法

文章目錄

本書簡介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讀致富心態(The Psychology of Money)這本書的感想。

前六個小章節作者強調一件事的重要性:穩定且持續地做該做的事情才能帶來最大的價值。

  1. No One’s Crazy
  2. Luck & Risk
  3. Never Enough
  4. Confounding Compounding
  5. Getting Wealthy v.s. Staying Wealthy
  6. Tails, You Win

第 7 到第 11 個章節則聚焦在「財富」的定義,並討論為什麼我們應該要存錢,以及存錢可以帶來的好處。

  1. Freedom
  2. Man in the Car Paradox
  3. Wealth is What You Don’t See
  4. Save Money 
  5. Reasonable > Rational 

第 12-18 章作者討論了意外事件對我們造成的影響,以及我們如何看待風險這件事

  1. Surprise!
  2. Room for Error
  3. You’ll Change 
  4. Nothing’s Free
  5. You & Me
  6. The Seduction of Pessimism 
  7. When You’ll Believe Anything

第 19 章作者會分享他自己的儲蓄以及投資習慣。第二十章則會特別提到當代美國人的消費習慣是如何被塑造出來的,我覺得是蠻有趣的一個章節。

  1. Confessions
  2. 美國人的消費行為

那我們就開始進入正文吧!

經驗塑造了行為|No One’s Crazy

Your experiences with money make up maybe 0.00000001% of what’s happening in the world, but maybe 80% of how you think the world works.

首先,作者舉了在 1950 年代以及在 1970 年代出生的兩群人,他們對於市場的發展會有很不同的看法。1950 年代出生的人在他們的青少年時期一直到 30 歲左右,整個市場都萎靡不振,而1970 年代出生的人則在他們剛要出社會時,股票市場巴拉巴拉狂漲,這會導致不同的人對於投資股票(或是把錢放到金融市場)有很不同的見解。

書中提到了全美國收入最低的人是樂透最大買家。對於有一定物質水準與教育基礎的人來說,他們會覺得把錢堵上百萬分之一的事情很扯;但對於看不見未來希望的人,他們認為他們是在投資一個夢,所有人有公平機率的事。1980 年時,50% 以上年過 65 歲的人依然在工作,當時並沒有退休金的概念。美國的 401(k),有雇主補助的退休帳戶,是在 1978 年推出的,而私人版本的退休帳戶 Roth IRA 則到了 1998 年才推出 ── 作者的結論是,大部分的人都還在學習儲蓄與存錢這兩件事。

運氣跟風險|Luck & Risk

作者強調,要分辨一個人究竟是因為運氣還是技巧(智慧)而達到優異投資表現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作者認為,極端的例子通常都伴隨著極端的好運或是風險。如果我們想要從他人的經驗上學習,並復刻那些所謂的「成功之道」,作者認為觀察那些「普世」的行為準則是更值得借鑑的。作者舉的例子是,能夠管控自己的時間利用的人,通常都比較開心,而這一點會在後面的章節映射出作者對於工作以及成就的看法。

作者提到我們會大幅報導那些,可能是因為好運,而得到豐厚投資效益的經理人的操盤策略,就算他們的做法可以被視作魯莽且不顧後果的;但我們卻不會想去了解那些做了完善的投資決策,但因為運氣不好所以投資在某段時間不利的投資人的心得。

問題是,大部分人習慣「模仿成功人士的做法」,卻沒有思考究竟這些做法是否只在特定時間或是情況下有效。舉例來說,同樣都是不遵守法律,但成功規避法規並帶來豐厚成長的人會被解讀為「機智」,但只要在某一個時點出了問題,我們對這個人的解讀就會改為「從某某某身上學習寶貴教訓」。

另一個更經典的例子是,同樣都是拒絕被收購,Meta 在拒絕了 Yahoo 之後,其成長我們都有目共睹,外界都誇 Meta 的創辦人有遠見;相反地,Yahoo 在拒絕了 Microsoft 的收購要約之後,因為其成長不再如過往輝煌,故被外界視為傻子,怎麼沒有在能夠出場時就出場。最後一個是我們可能都有相關經驗的例子是,同樣都是讓員工不斷加班的老闆,要是這家企業成功長大,我們就會認為這些老闆的做法「有他的道理」;相反地,要是一家企業表現不佳,我們就會說這家企業「壓榨」。

為了在遇到巨災時不會受到過大的影響,作者的建議是,確保你的資產配置讓你在這些黑天鵝情況發生時不會被踢出市場,所以你可以繼續待在市場內,直到好運降臨在你身上。

不夠|Never Enough

在這一個章節,作者想要討論關於人性的「無窮慾望」所帶來的問題。在台灣,大家常聽到的龐氏騙局、老鼠會、或是直銷金字塔等這些名詞,都脫不了跟這個人的關係 ── 伯納·馬多夫(Bernie Madoff)。但馬多夫並不是一開始就靠「畫大餅、騙錢」來賺錢的,在他開始這樁犯案前他是一家造市商(Market Maker)的老闆,每年賺 5000 萬到 1 億美金收入。如果馬多夫就繼續從事他的造市商工作,他肯定可以過得起「不差」的生活,但對馬多夫來說,當他達到了這樣等級的收入時,他的花錢慾望是更高的,這樣的內驅動力促使了他往一條非法、但能賺更多錢的方式走去。

另一個例子則是一名前高盛(Goldman Sachs)董事 ── Rajat Gupta高盛是全世界,如果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的投資銀行,身為高盛董事的 Gupta 原本是個百萬富翁,但在書中作者提到,Gupta 不滿足於此,當他看到私募基金投資人都是「億萬」富翁的級別時,他不甘於自己的百萬富翁頭銜。2008 年金融風暴爆發時,Gupta 早於市場知道巴菲特將會金援高盛,故叫他的親信提早買入高盛股票 ── 完完全全就是明目張膽地做著內線交易。後來,Gupta 被逮捕入獄,他的名聲也全毀了。

藉由上面這兩個例子,作者想要向讀者提醒「設定終點線」的重要性。當我們不斷地放任自己的慾望無限擴大,我們會發現自己永遠都在追趕達不到的目標,因為我們的(薪資/收入)每成長一步,我們的慾望就會增加兩步,最終這將會導致人犧牲「我們擁有且需要的東西」去換取「我們沒有,但也不需要」的事物。

閉嘴不要想|Confounding Compounding

巴菲特出生於 1930 年,他很早就開始計算自己的個人資產價值並為自己投資。14 歲時,巴菲特有 5000 美元。在巴菲特 59 歲時,他的個人資產已經飆升到 38 億。 2020 年本書出版時,巴菲特(90 歲)的個人身價來到 845 億,但很重要的一個點是,這裡面的 815 億是他 65 歲以後才累積的。也就是說,在 14-64 歲這大約 50 年的時間所累積的財富,是後半段 65-90 歲這大約 25 年的 3.5% 左右。

作者還去比較了巴菲特的波克夏控股公司以及文藝復興這支量化對沖基金的年度報酬,實際審視「複利」的巨大威力。

  • 自巴菲特於 1965 年上任以來直到 2018 年,波克夏的年平均成長率為 22%,而巴菲特的身價在 2020 年達到845 億美金。
  • 文藝復興基金在 1998-2018 這 30 年中,他的平均年成長率為 66%,其創辦人Jim Simons 在 2018 年底時的身價是 210 億美金。

若單從兩者的年平均成長來看,文藝復興基金應該要有更高的價值,但不幸的是, Jim Solos 僅有不到巴菲特一半投資年限的時間去進行投資。作者做了個估算,要是文藝復興基金跟巴菲特一樣有 70 年的投資期限,並假設不斷保持年平均 66% 的成長速度,文藝復興基金的價值就會增長到 63 亰 9781 兆以上。

好的投資並不是一次性的暴漲,因為這往往很難重複;而是在足夠長的時間內不斷重複地達到良好的報酬表現。

細水長流更重要|Getting Wealthy v.s. Staying Wealthy

「好」的投資對於作者來說並非是「做出對的投資決策」,但「不要搞砸」是核心中的核心。所謂的搞砸,指的是我們從市場上被掃出去,導致我們沒有辦法繼續享受市場上漲的好處。在這個章節中,作者以知名交易大師 Jesse Livermore 為例:

  • Livermore在1929 年的股災發生前,他選擇做空,後來股市暴跌,他賺進約 1 億美金(今日價值 15 億美金)。這件事情讓 Livermore 一戰成名,但也讓他出現「過度自信」的現象。
  • 1933 年,羅斯福就任總統後推出了所謂的新政(New Deal),但 Livermore 覺得這只是短暫的,所以空大量股票,結果行情逆勢大漲,他也沒有設定停損機制,被軋爆。
  • 1940 年 Livermore 選擇自殺,而他為後人所留下的一句箴言是「It never was my thinking that made the big money. It always was my sitting(耐心跟紀律)」。

作者強調,僅有非常非常少的「機會」值得讓人冒「會把自己全部毀掉」的風險。要學習並完全複製他人達到成功的腳步是比較困難的,但是「避開成功人士不做的事情」是比較簡單的,這邊以巴菲特為例。由於巴菲特是透過其持有的波克夏在進行投資,並不像基金經理人一樣需要擔心如果短期內期望不如預期,投資人會把錢抽走,故可以把眼光放得更遠;巴菲特不會只堅持採用單一策略、單一觀點、或是跟隨單一趨勢;巴菲特讓自己可以長期待在市場,不讓自己 burn out、沒有辭職沒有退休。

作者強調,很多人會想要在牛市時 all in 市場,但保留適當的現金水位很重要,因為當市場反轉時,我們不需要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賤賣股票;這一點的報酬是我們在牛市時無法理解的。

當我們在做財務規劃或是投資預估時,如果我們的「必須成立的假設」越多,那就表示這個模型越脆弱、我們應該要盡量讓自己有更大的容錯空間,並分析「當事情不如預期時」我們該怎麼調整。

最後,作者點出,我們應該要具備樂觀的長期願景,但是必須非常謹慎地看待黑天鵝事件發生時我們是不是還能存活 – 我們得存活得夠久,才能讓好運降臨時可以好好掌握。

為什麼要持續買進 | Tails, You Win

在這個章節,作者定義了所謂的好的投資人:不是那些一戰成名的人,而是在所有人都陷入恐慌時,能夠不慌不忙地繼續保持往常行為(普通行為)的人。

在這本書中,作者強調觀察「趨勢」的重要性。選擇投資大盤並且不斷買進的原因在於,作者(以及如此操作的投資人們),相信市場以整體來說是不斷向上成長的,就算會出現公司破產、某些股票崩盤式下跌,某些股票呈指數型暴衝等極端事件,以整體來看投資報酬率仍然是正的(且優於單純地持有現金)。

若我們仔細審視羅素 3000(Russel 3000,美國大盤指數,由 3,000 家市值最大的美國上市公司組成)歷史表現,會發現他跟創投基金其實很類似。從 1980 到 2014 年間,這支指數中 40% 的公司的市值減少了 70%,儘管如此,在同樣這段期間內,羅素 3000 翻了 73 倍,而這樣的成長其實僅來自於 7% 的股票。

經計算後發現,假設我們從 1900 年到 2019 年從事 3 種不同的交易策略,會得到「持續買進」才是最佳解的結論。

  • 假設小王每個月固定投入 1 美金到市場,就這樣持續到 2019 年末
  • 小黃則是在經濟沒有宣布衰退時固定每個月投入 1 美金,但一旦外界宣布經濟陷入衰退,他就賣掉所有持股並把錢存起來,當外界宣布經濟衰退結束後,他又把錢全部放回市場,並繼續他的每月 1 美元投資計畫
  • 小林跟小黃差不多,唯一差別在於,當外部宣布經濟衰退過 6 個月之後,他就把所有持股賣出轉為現金存好,而當外界宣布經濟衰退結束之後,他就把所有的現金都放入市場,並繼續他的每月 1 美元投資行為

最終,小王的總投資價值為 $435,551,小黃為 $257,386 而小林則只有 $234,476。這個想像實驗解釋了為什麼持續買進是一件值得我們效仿的事。

自由無價 | Freedom

這一個章節的小標題是,能夠自由地分配你的時間會是金錢帶個我們最大的收益(Controlling your time is the highest dividend money pays)。

這本書的書名叫做「金錢心理學」,他所探討的不僅僅是我們如何(被動投資)賺錢、花錢還有管錢,也分析了金錢對於我們來說可以帶來的價值。

在當今社會中,人人都享受著比過去更好的醫療衛生環境、更充足的食物、更便利的生活,但是研究卻發現,現代人越來越不快樂。相較過往,當代越來越多的工作都是腦力工作,也就是說,只要腦袋裝在身上且能正常思考,你無時無刻都可能會在想跟工作有關的事,這使得人們越來越難把自己跟工作壓力做區分。

另外,有很多人會說「那我就做自己有熱情的事情就好」,但這本書點出,如果我們沒辦法自由地去控制我們的時間,那就算我們的確是做著自己喜歡事情,我們也會逐漸討厭這些事,因為這違反了一個大原則:我們想要能夠支配自己的時間。

最後。作者提了一個故事,是關於一個音樂家兼創業家 Derek Sivers 的事蹟。Sivers 畢業後在職場工作了兩年,這段期間他省吃儉用,並在 22 歲辭去那份正職工作,並開始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後來,Sivers 自己創了業,並把那間公司以一個好價格賣出。在一場訪談中,Sivers 被問到,賣掉公司對他的人生所帶來的影響。Sivers 表示:「沒有變化,真正的變化出現在我 22 歲那年所做的決定。」

當泊車員的心得 | Man in the Car Paradox

知名的印度裔美國人 Naval 曾經說過,我們每個人最終想要的事情都是「身分地位」。當一個人在物質上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之後,就會更進一步地想要獲得那種虛無縹緲的位階感。

作者在這章節點出,很多人會說自己幻想(或致力於)成為一名百萬富翁(或億萬富翁),但實際上,大部分人並不是真的想要這些紙,而是想要這些紙可以換來的東西以及可以營造出的氛圍。

作者舉的例子是,許多開著保時捷、藍寶堅尼的人,常常在進入旅館門口時驕傲地把車交給泊車員並心想「這些人肯定羨慕死我了」。但作者以他身為泊車員的回憶表示,其實沒有人真的在看那個開著保時捷或是藍寶堅尼的人,很多人只是看著車子並幻想,如果自己是這輛車的所有人,其他人會怎麼看自己。

因此,如果說成為百萬或是億萬富翁的目標是要利用物質來托高自己的外在身分地位,那可能會讓很多人失望了。

做的跟說的矛盾 | Wealth is What You Don’t See

說自己想要「當百萬富翁」的人,其實內心想的是「花掉百萬的快感」。但諷刺的事情是,當一個人好不容易成為一名百萬富翁或是億萬富翁之後,在把錢花掉的那一瞬間,這個頭銜就也跟著消失了。因此,真正的財富不應該是那些我們肉眼可見的東西,而是我們在人生上做的一些決定所帶來的影響:拒絕掉的頭等艙、沒有買的跑車,這些行為才真的表示某個人在累積財富,而不是做越多這些事的人有越多財富。

另外,作者給的一個建議是,不要花我們沒有的錢。

許多人的生活品質會隨著他們的薪資成長呈現正相關的提升,有時候甚至會超過能夠負擔的範圍。作者表示,如果我們越能把「自己能負擔的價格」與自己「真正負擔的價格」的間距拉大,那我們就越靠向累積財富的道路上。

靈活性是你最大的優勢 | Save Money

繼前面兩章討論了花錢的哲學之後,這一章作者開始提倡「存錢」的重要性。許多人會認為如果沒有一個具體的目標,那就沒必要、也很難有動力存錢。然而,存錢的好處並不僅僅是可以幫我們換到那些我們想要的東西,像是一台車、一棟房子或是一段留學經歷,積蓄可以幫助我們更有彈性地去做選擇。舉例來說,我們不需要因為經濟壓力而勉強自己必須要去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內容,我們可以等待、等到好的機會到來。假設我們看到有一個好的投資機會,我們可以把握,因為我們有積蓄在身邊提供我們使用。

最後,許多人都想著「要如何提升自己的投資報酬率」,但這其實是很困難的。很多時候,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並無法事先預料到,故與其把目標放在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上,如果我們把目光鎖定在「控制自己的開銷」,這是更容易也更可控的事情。

適合自己的最重要 | Reasonable > Rational

作者先舉了一個耶魯大學學生所做的實驗:如果我們以 1:2 的槓桿去投資股票(每賺1美金放入市場就借入2美金投資),並隨著我們變老逐漸降低槓桿,就算我們曾經被市場掃出場,但只要持續堅持這個策略,長期下來報酬會比其他策略好。

但實際上,我們根本無法做這件事,因為我們的內心會崩潰。試想,如果一個人把他的儲蓄或是退休基金依照這種作法投入市場,當他們的投資金額被掃空時,就算理智上相信大盤會持續上漲,感性上他們也會崩潰而收手離場。

提出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馬克維茲(Harry Markowitz)他自己在早年受訪時也坦白,自己的投資組合是50% 股票 + 50% 債券。即便他在學術界提出了這樣具有影響力的理論,但人類喜歡「簡單」的事物,這樣的直覺反而真正替人類做出了決定。

作者在書中指書,如果想要在美股市場賺錢,採取單日交易會有 50% 機率可以賺錢,一年期投資期限有 68% 可以賺錢,10 年期投資期限有 88% 可以賺錢,而 20 年期投資期限有 100% 可以賺錢(在當下可取得的資料來看)。儘管如此,仍然有許多人選擇採取獲利機率最低的單日交易,而很少數的人可以堅持長達 20 年的投資。

另一個「說的跟做的不一致」的例子是先鋒集團(Vanguard)的創始人之一,Jack Bogle,他一生都在推廣被動型投資,但後來有人發現,他自己的部分資產是配置在由他的孩子所管理的主動型基金上。或許我們能說,這就是直接打臉自己的行為,但是,對 Bogle 而言,並不是每一個決定都必須要完全符合經濟學所定義的「理性」,人性的解讀更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最後,作者指出,絕大部分情況下,人們所做的預測通常都是錯的,如果我們就跟隨這些預測去進行投資,結果可想而知會很慘。然而,我們依然喜歡做預測,因為如果我們感到自己對於未來發生的事情毫無掌控之力,這樣的感覺會很糟,故就算預測通常都與實際偏離地很遠,我們仍會不斷看到各式各樣的預測出現在市場上。針對這樣的現象,作者給他的解釋是:We are just being reasonable.

歷史不等於未來|Surprise!

在這一個章節,作者先提出一句我們經常在財經頻道上可以看到的話:This Time Is Different。舉例來說,當某支股票出現暴跌時,有一派的人會認為「之前哪些類似的股票也發生過相似的事件」,而另一派的人則會說,不是這樣的,這一次有哪些狀況不同,所以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很多時候,後者會被我們解讀為「絕望」,所以我們特別喜歡拿「This Time Is Different」來諷刺。說出這句話的人是 John Templeton,他是第一個主打「全球價值投資」的共同基金的創始人。

他曾經在多次演講以及自身著作中強調:「The four most dangerous words in investing are: ‘This time it’s different.」,他想表示的是,當市場過度樂觀,大量的「新時代」敘事出現在市場上時,許多人都忽略了歷史週期與基本面,盲目追高,最終付出高額代價。

但,許多人不知道的後續發展是,Templeton 也承認,每一個新的單一事件與過去相似的歷史事件中,至少有 20% 是不同的,像是社會結構不同、市場存在的玩家不同。如果我們盲目地認為某句話或是某句聖經會歷久不衰地套用在所有情況上,這並不是作者所提倡的。

舉例來說,價值投資之父 Benjamin Graham 在他的書中就提倡,我們應該要買那些市值(Market Capitalisation)小於帳面價值(Equity Value) 1.5 倍的股票。但如果我們真的依照這個做法去篩選股票,在 2010-2020 這十年之間,我們只能買得到保險股跟銀行股。

事實是,在 Graham 出版了他的 Intelligent Investor 這本書之後,他陸續還進行了五次的更新,且在每一次的更新中,他也會坦言哪些方式「已經失效」。

所謂的黑天鵝事件,指的是人們沒有預期到並帶來巨大影響的事件。然而,更重要且我們必須接受的事實是,過去的黑天鵝事件不會再是「未來」的黑天鵝,如果我們把對於未來的想像限縮在過去的黑天鵝事件範圍內,那等於是在說「未來不會有任何意外」,但這違反了歷史的發展。

作者想強調的觀點是,那些曾經經歷過某些特定黑天鵝事件的人,例如 2008 年的次貸風暴,都認為自己已經見過那些大風大浪,覺得自己在未來的黑天鵝事件可以表現得更好,但這種過度自信卻導致他們忽略了新的黑天鵝事件的不可控因素,進而錯估了事情的發展方向或是程度。

但作者並不是要說歷史毫無參考價值,但當我們用越久遠的數據去進行分析,我們得到的就會是越廣泛的結論,因為太多細節已經改變。

容錯空間的重要性|Room for Error

聊完對於風險的認知後,作者在新的這一個章節提醒我們為自己保留餘地的重要性。

二戰中有一場很重要的戰役叫做史達林格勒戰役,當時有一個故事很好地描繪了什麼叫做「意外」。有天有名軍人突然發現,前線裡的 104 台坦克機幾乎故障了,只剩下不到 20 台可以使用。後來,發現是田鼠在前線部隊沒有作戰的期間,把坦克裡面的絕緣體咬光了。糟糕的是,沒有任何一個坦克設計者會想到要設計出「防止田鼠」的裝置;即便德國人有最精密的設備,卻敵不過田鼠的攻擊。

作者表示,為自己預留容錯空間是我們能夠在市場上持續生存下去的重要關鍵,而持續生存下去我們才有可能享受到市場快速成長的好處(Benefit from a low-probability outcome fall in your favour)。

作者也非常強調「理性」跟「感性」的差異。作者表示,當我們過度地把每件事情在計算紙(Spreadsheet)上達到最佳化時,我們忽略了自己的內心是否真能夠承受我們所模擬出的每一個發展可能性。作者很喜歡舉的一個例子是,當市場下跌 20、30% 時,在 Spreadsheet 上你可能覺得「還在可承受範圍內」,但當你面對你的家人時,你可能會開始質問自己是否做錯了決定 – 太多人忽略了「自己內心真正可承受的風險並不完全等同於你模擬時所看到的波動幅度」。

這也是為什麼,作者不斷地強調 Room for Error 的原因,我們需要幫自己做一個 Buffer,因為真實的「壞」情況很可能比我們想的都還要糟。

在消費上,作者點出一個現代人常陷入的致命要害(Point of Failure)。許多人在金錢上的是完全倚賴他們每個月的薪水去滿足短期的消費需求,而沒有創造一個「我未來可以負擔的消費水平」以及「未來真正可能出現的消費水平」之前的差距。再一次地,作者強調了我們如果沒有為自己預留這樣子的容錯空間,當未來突然需要我們支出一大筆先前沒有預料到的開銷時,我們將會面臨崩潰。

至於作者本人創造 Room for Error 的做法是,他假設自己直到退休能夠從市場上所賺到的報酬會是歷史記錄的 1/3 ,所以他會存 3 倍的錢,確保在未來有歷史平均的退休金水平。當然,可能作者退休時,市場的表現比萎縮到只剩 ⅓ 還慘,但至少這是作者內心覺得可以接受的 buffer 空間了。

總結,為自己預備容錯空間,是為了在意外出現時我們不會手忙腳亂,而最好的容錯空間,就是仍讓我們在晚上時可以睡得著覺的那個 Buffer 額度。

我沒有沉沒成本|You’ll Change

許多人在做決定時,往往會先設立一個最終目標,並想著要如何一步步地走到自己嚮往的位置;但在過程中,確實會遇到「我們的想法變了,之前想要的好像沒那麼想要了,之前沒想過的現在好像變成目標之一了」等的狀況。那之後呢?

許多人因為覺得自己「都已經踏上這條路了」,所以不敢做出改變,不敢去更改他們以前所定下的目標或是規劃,然而,如果我們因為害怕沉沒成本而不敢做出改變,像是選擇一條更適合我們的職涯或是財務規劃道路,我們等於是在讓一個「陌生人」幫我們做這些決定。

此外,作者也建議我們不要採取極端化的財務規劃策略,因為這很可能會增加我們在未來對自己的決定感到後悔的機率。像是「零儲蓄」或是「換取所有的時間來獲得更高的薪酬」等,我們可能會在未來某一刻因為這樣的做法而錯失些什麼,又或是遇到某些打擊時從此一蹶不振。

呼應前面章節所說的,作者提到巴菲特之所以能成為家喻戶曉的古神的原因在於,他能夠持續地做同樣的一件事,所以複利才能在巴菲特身上發揮作用。為了能夠持續地做某件事,找到一個可以「堅持下去」的生活型態很重要 – 這也是為什麼作者不推薦極端化的財務策略的原因。

投資的成本|Nothing’s Free

許多人投資的時候只想著「我要賺錢、被動收入來源」,但當我們遇到波動、投資報酬下跌時,很多人會覺得很糟糕,並想盡辦法把他去除。作者強調,投資時遇到的波動應該要被我們視為一種費用、而不是一種處罰。

前面有提過,如果我們能待在市場內 20 年,那可以保證 100% 的正向報酬,然而,如果我們因為排斥風險而不斷地進出市場,這將會大幅減低我們可以獲得正報酬的機率。

在 2010 年中到 2011 年底這段期間,許多人認為次貸風波對市場所造成的打擊將會有餘波並重新波及市場,故當時有一派市場觀點是極度悲觀的,而當時的 S&P 500 已經跌了 20% 以上。作者比較了這段期間的「戰略型基金(Tactical Mutual Fund)」以及「被動投資基金(Hands-off Fund)」之間的表現差異,發現在 112 支戰略型基金中,只有 9 支比單純的 60/40 股債投資組合的表現還要好;而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戰略型基金,他們的最大回撤比被動型投資基金還要小。從這個結果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就算我們有意識地想要去避開可能發生的危機,多數情況下我們要不是誤判、不然就是時機點不對,若接受風險(波動)就是我們享受市場成長的手續費,那我們就更能將自身行為與可以達到正報酬的條件對齊。

你的對手不是你的對手|You & Me

本章節一開頭,作者就提醒我們,必須要特別注意「自己是關注誰給我們的訊息或是警告」。

在投資市場上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投資人,舉例來說,日間交易者只在乎他所下注的標的是否會在「今天收盤」朝向他所想要的方向移動,對他們來說,投資標的是否能長期成長並不重要。然而,大部分的散戶其實更像是長期投資人,他們希望自己的投資標的能夠幫他們帶來被動收益,我們希望過了 10、20、30 年之後我們可以看到世界第八大奇蹟。然而,我們的投資行為卻很大幅度地被這些日間交易者影響。

作者把日間交易比喻成 2008 年前在美國很流行的翻修房屋(Flip):對於日間交易者,他們只求股票只要在單日內成長即可,並不在意現在的股價是否已經是個巨大泡泡;對於想靠翻修房屋賺一筆的人,他們只要確保下個月的房價高於這個月即可,他們並不在意現在所花的成本如果攤銷到未來是否真的合理。

當我們開始關注日間交易者所在意的信號(Signal)、指標(Indicator),這導致我們的交易越來越頻繁,持股時間越來越短,而我們也離「透過投資帶來被動收益」越來越遠。

但這樣的行為不僅僅反映在個人的行為上,整個市場也變得越來越「短視」。過去,我們僅僅在年尾審視某基金經理人的表現,但這個區段越變越短,到現在變成我們每 3 個月就會檢查一次。對於基金經理人來說,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們的目標逐漸導向「只要這個季度有達標就好」,而非考慮長期的發展。

樂觀聽起來像是別人要賣你東西,悲觀聽起來像是別人嘗試要幫你|The Seduction of Pessimism

儘管前面講了很多像是教條式的內容,但作者是相信市場會持續成長的信徒。真確(Factfulness)這本書就曾點出,儘管我們的世界「事實上」比過去變得更好,像是平均壽命更長、生活更加便利,但人類卻多只關注了成長所帶來的負面結果,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新聞標題通常都著重在腥、煽、色等內容上。

在長期投資的路上,我們勢必會不斷碰到許多「預期」—— 經濟將要衰退、市場泡沫將會瓦解等,而這些就是投資的代價。儘管如此,若我們能撐住,並相信市場會不斷向上,那我們就能享受市場帶給我們的成長。必須銘記在心的是,這些悲觀的事情就算我們不主動關注,也會有人想要分享給你,而這些正面的好處,要是我們不留心就很容易被自己給忽視了。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When You’ll Believe Anything

過去在前避險基金經理人那裡實習時,他常常說這句話:You don’t know YOU DON’T KNOW. 在市場上,有很多人會做各式各樣的預測,並根據這些預測去做出投資決定。但如同前面所提及的,其實大部分狀況下,我們的預測都是錯的,儘管如此,為了可以獲得「可控感」,人們仍然傾向去做預測,而這往往使得我們過度高估自己懂的事情,並過度低估了「自己其實不知道,卻沒有意識到」的危險。

作者也強調了集體意識的重要性。書中用第三者的視角去比較了 2007 年跟 2009 年的美國,從一個觀光客的角度來看,美國的房屋一樣、建築物一樣、工廠一樣,而街上的人們穿的也差不多。然而,如果我們比較這兩年的經濟數據,我們會發現美國家戶的財富總額在短短不到兩年就萎縮了 16 兆美金,失業人口多了 1,000 萬人,整個美國股票市場的價值消失了一半。原因?因為人們在次貸風暴後受到嚴重打擊,相信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故整體「信心」瓦解了一大半。

人類能夠做得「集體相信某件事」,這絕對是是市場上最強大的力量之一。

再一次地,作者強調,我們必須幫自己的投資保留「容錯空間」。作者特別強調,「我們希望某件事發生」以及「我們需要某件事發生」之間的差距如果越大,那對我們是越安全的。換句話說,假設我們希望可以中 1 億樂透,但實際上就算我們一毛錢都沒中還賠錢,我們也沒事,那這表示我們處在安全狀態下。反之,假設我們希望樂透可以中 1 億,原因是因為我們真的需要這 1 億元去還債 —— 那我們已經處在崩潰邊緣了。

至於人們為何「高度關注」且「高度相信」並依賴市場預測來做決策,但卻沒有那麼在意氣象預報準不準,原因在於「這些預測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如果我們賭對了市場,這場賭注所帶來的正向報酬是難以想像地高,對某些人來說甚至可以改變他們的一生。也因此,即便統計上已經證明「被動投資比主動投資可以帶來更好的長期報酬」,但流入主動基金的錢還是沒少,因為人們希望他們可以「押」對並發財。

最後,作者幫風險做了個定義:風險等於事情的全貌「減去」你以為你知道的表象。

最大化睡覺品質|Confession

讀到這裡,你是否想過「自己為什麼要投資?」對作者來說,投資的目標是為了讓他可以提早獲得「自由」,可以跟喜歡的人一起做有興趣的工作,可以決定甚麼時候工作,以及這份工作要持續多久。

儘管我們的初衷都是希望能夠藉由投資讓自己過得更好、達到目標,但如果我們忽略了一些重點,我們反而可能因為自己的投資而把自己弄的更糟。作者強調,重要的財務決定通常不是在 Spreadsheet 上算出來的,而是在餐桌上討論出來的。當我們在進行財務規劃時,我們並不單只是完全依照數字的最佳化做決定,我們也會考慮這些決定對自己、對家人的潛在影響。呼應前面所說的,作者認為,在財務管理上,比起重視一件事情的合理性(Being Rational),我們更應該去思考這對我們來說究竟行不行的通(Being Reasonable)。

此外,作者也一再地強調,人類偏好「簡化」的事情,以及「說的和做的不一樣」的行為的普遍性。晨星(Morning Star)曾經調查過美國共同基金經理人的投資標的,發現超過一半的共同基金經理人都沒有投資他們自己的基金。有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是詐欺,但作者表示,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並不單單被我們的知識給影響,人性對於簡化事物的偏好以及其他人性上的因素(像是前面的先鋒集團 CEO 投資他兒子的主動型基金一事)都會影響我們的決策。

最後,作者分享了一些「財務專家會覺得不合理的事情」。儘管作者是南加大經濟學系畢業,作為股票分析師長達 10 年之久,但作者並沒有在房貸利率處於低檔時「借房貸」!他跟妻子直接用現金把房子給買下來了。而他跟妻子的總資產在排除了房屋價值之後,高達 20% 是現金。

從財務專家的觀點來看,這應該是非常地「不懂得利用資源」。但作者提到,對他和妻子來說,「不需要為了應急而賣出手中持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且呼應前面所說的,若長期持有股票是獲得正報酬的關鍵,那他跟妻子的行為的確是跟這個目標一致的。

而儘管這本書大力提倡被動投資,作者並非一味地否認主動投資,但他強調,每個人都該了解最適合自己並能達到最高投資報酬的策略是甚麼。如果你想依靠被動投資來為自己帶來額外經濟收益,以下這三件事很重要

  1. 高儲蓄率
  2. 耐心 
  3. 對「大盤經濟長期來說會向上」的堅定信仰

想要達到高儲蓄率,那我們必須要將自己的生活品質控制在某個水準,而不是跟著收入不斷向上成長。所謂的耐心則代表,不能因為投資兩年發現只漲 5% 或是還下跌就賣光,而是要守著不動。至於第三點,我們無法控制,但就是憑藉著一股樂觀持續持有大盤。

最後,作者分享對他來說,投資最重要的目的是讓他達到「財務獨立」且「晚上時能睡得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最重要的事」,沒有任何一個人所做出的選擇是瘋狂或是不合理的。

附言:美國人的消費行為

在這個章節,作者先強調了這件事:真實世界的變化往往快於我們內心可以調整的速度。(Expectation goes slower than the reality.)

二戰之後,大批美國軍人準備回歸故鄉。當時的美國政府擔心這麼一大批人回來之後,頓時美國經濟會無法適應:有太多軍工產業將會收不到單,而日常必需品將會無法滿足突然暴增的需求,而這些軍人將會面臨失業,頓時整體經濟可能會出現嚴重衰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政府決定壓低利率,一方面可以因應政府在戰爭期間的高赤字負債所需負擔的利息金額,另一方面則可以刺激一波消費,避免經濟衰退。與此同時,所謂的「分期付款」、「信用卡」等產品也推出,鼓勵大家借錢消費。

1950-1980 之間,美國社會的貧富差距縮小,這 30 年間是許多人第一次買房、買傢俱、買車,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差異不大。這個時段的美國人相信兩件事:1. 貸款沒什麼好怕的; 2. 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

1982-2000 期間,美國政府開始放鬆對於金融和企業的監管,並削減社會支出,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自 1994 年開始實施,全球生產鏈興起,美國製造業外流,導致美國本土藍領工作流失。這段期間

美國的貧富差距開始擴大、但人們為了要「看起來有差不多的生活水平」,故借了很多房貸、車貸以及學貸。對於最高收入水平的人,償還貸款以及租賃成本(Leasing Payment)只佔他們收入的 8% 左右,但對於收入位於社會後半段的人來說,這些費用佔了他們收入的 21% 以上。

2008 年金融危機時,美國聯準會(Fed)宣布降息加上量化寬鬆政策來救市,這導致「資產」價格暴漲,使得最有錢的那群人變得更更更有錢。這也是美國茶黨運動(Tea Party movement)、佔領華爾街、脫歐、川普當選的致使原因之一:大批的中產階級不想要再繼續成為經濟發展的「受害者」,他們想要 something new and can take them to their own “reality”

茶黨運動的成員呼籲降低稅收,並且透過減少政府支出來減少美國的國債和聯邦預算赤字

結語

看完後,你有什麼想法?歡迎底下留言跟我分享!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分享出去,謝謝!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分享這篇文章
Related Post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