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想要比較歐洲各國以及台灣的就業環境、薪資水準以及社會福利制度。
我目前是在德國工作,個人短期的目標就是希望先拿到永久居留證,再做更長遠的安排。這篇文章想要深入聊聊在德國實際的生活成本,對比在台灣的狀況,讓有想要到德國來工作生活的人有個參考。
相較於台灣,德國是一個稅以及社會福利保險十分貴的國家。
台灣
由於我在金融業工作,以下我就用金融業的薪水作為參考。假設月薪為 7 萬台幣。
社會保險
在台灣,每個月拿到薪資之後,會有勞保、健保以及勞退這三個部分會需要先扣錢。
- 勞保:台灣的勞工保險總費率為 12.5%,其中 11.5% 屬於普通事故保險,1% 為就業保險。在比例分配上,雇主負擔 70%,雇員負擔 20%,政府補助 10%。至於保費計算基礎則是採用了勞保級距,舉例來說,假設每個月的薪資為 40,000 新台幣,那就會落在 40,100 這個計算基礎上,如果每個月薪資是 70,000 新台幣,則會落在 45,800 這個基礎上,每個月得支付 1,145 元。
- 健保:在健保支付上,台灣的健保費率為 5.17%,其中雇主負擔 60%,雇員負擔 30%,政府補助 10%。健保的投保薪資範圍就廣得多,從 28,800 到 182,000 新台幣。每月薪資 40,000 的人需要支付 662 元的健保,而每個月 70,000 新台幣的人則得支付 1,129 元。
- 勞退:在勞工退休金上,在台灣工作的人並沒有強制繳交退休金,但最高可以自願提做為退休金存起來。假設我們把勞退最大化,每個月提交 6%,那就是 4,200 元。
總的來說,社會保險及退休金共包含 6,474 新台幣,約佔總薪資的 9%。
所得稅
- 基本生活費:210,000
- 基本生活費差額:210,000 *(納稅義務人 + 配偶 + 受扶養親屬人數)- 97,000(免稅額) – 131,000(單身者一般扣除額)- 0(特殊扣除額)= 如果這個數字小於 0,就不會納入下一步計算
- 綜合所得稅淨額:綜合所得稅總額 – 97,000(免稅額) – 131,000(單身者一般扣除額)- 0(特殊扣除額)- 基本生活費差額
把保險、退休金以及所得稅都納入計算後,等於每個月 7 萬的薪資,最後到手約 57,406,大概是 82%。
德國
社會保險
- 健康保險(Krankenkasse):以我用的 TK 健康保險為例,2025 年總費率為 17.05%,這包含了基本的 14.6% 以及 2.45% 的附加稅率,在支付上為雇主與員工各半。計算的基礎只適用於收入不超過法定上限額的部分(約 €66,150)。
- 長照保險(Pflegeversicherung):基本費率為 3.05%,如果年滿 23 歲但還沒有孩子,就得額外支付 0.6% — 這個數字在 2023 年 7 月之前是 0.35%,顯示德國政府更大力地去鼓勵大家生孩子。
- 養老保險(Rentenversicherung):18.6%,適用於收入不超過法定上限額的部分(西德地區為年薪€90,600,東德地區為€89,400),支付上為雇主與員工各半。
- 失業保險(Arbeitslosenversicherung):共計 2.5%,支付上為雇主與員工各半。
- 意外保險(由雇主負擔):這部分由雇主全額負擔,會依照各個行業的風險等級去做調整。
總結來說,在保險上,個體戶必須繳交的總社會保險稅率為 (17.05 + 3.65 + 18.6 + 2.5) / 2 = 20.9%。 五分之一的薪資就先沒了。但這還不是全部,我們還忘掉了很重要的一塊,所得稅。
所得稅
德國的所得稅計算是在扣除了社會保險費之後,再扣除了其他特別支出或是工作相關支出之後才會作為計算標準。由於這些特殊支出是在隔年才會向稅務局進行申報,因此,在薪資單上面的薪資稅(Lohnsteuer)其實是一個估算值,最終稅額則是根據報稅(Einkommensteuererklärung)後的調整,經過稅務局退稅之後才是真實的數字。
德國 2025 年把免稅額往上提高到 12,096 歐元,假設年收入為德國藍卡標準 48,300 歐元,扣除社會保險後,大概剩下 38,640 歐元。假設我們再扣除一些常見的扣除項目,如通勤(假設 400 歐)、居家辦公(假設 250 歐)、工作設備(假設 500 歐)等,最後我們大概剩下 37,000 歐元左右作為所得稅的計算。

假設年收入應為 48,300 歐元的人,最終到手只有原薪資的 65%;假設年收入為 80,000 歐元,最終到手只剩下 60%。
福利政策比較
雖然目前看起來德國確實真的扣了很多錢,但不得不聊一下德國的福利有哪些。這邊我用比較常見的福利政策做對比。
在台灣的話,如果請病假,依據勞基法,未住院病假公司最少應該要發「半薪」,每年最多 30 天,但要注意的是,住院就不會發薪水(法律規定不用);在德國,只要工作超過四周並提供醫師開立的病假證明,前 42 天由公司支付「全薪」。另外,如果是不同疾病,這個雇主發薪期還會重新計算。
在台灣的話,像是請外籍看護、失智照護、長期臥床、日照中心等費用是不受到健保給付的,故需要購買額外的商業保險,如長照險或是重大傷病險等。在德國,這部分就被剛剛的長期照護保險(Pflegeversicherung)給包含了,且有一半是由雇主支付的。
在失業保險上,德國規定只要在過去 30 個月中繳交了 12 個月的失業保險,且非自行離職並向勞工局(Arbeitsagentur)登記自己正在求職,就可以領取。最多可以領 12 個月,每月可領取稅後薪資 60%。在台灣,在非自願離職、加保滿一年且有進行就業服務登記的情況下,可以領取每月投保薪資的 60%,最多可以領 6 個月。
最後,進到大家都很在意的「有薪年假」。在台灣是依照待在「同一家公司」的年資計算的。以剛畢業的新鮮人來說(未滿 2 年工作經驗),年假為 7 天。
年資(在同一公司) | 可享有的特別休假天數(有薪) |
---|---|
滿 6 個月但未滿 1 年 | 3 天 |
滿 1 年但未滿 2 年 | 7 天 |
滿 2 年但未滿 3 年 | 10 天 |
滿 3 年但未滿 5 年 | 14 天 |
滿 5 年但未滿 10 年 | 15 天 |
滿 10 年以上,每多 1 年 | 增加 1 天(最多至 30 天) |
在德國,法定每年最少 24 個工作日的帶薪假期,但這邊所謂的工作日包含周一到周六,所以像我這種一周五天的上班族,最少每年 20 天。但根據我自己的觀察,大部分德國企業的有薪年假都落在 25-30 天左右。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蠻有趣的現象,很明顯地在德國,他們覺得無論年資多寡,大家就是來打工的,就放依樣多的假;但在台灣,就會因為年資多寡而有差異。
沒有被考慮進去的成本
這篇文章的最後想跟大家聊聊,一些大家可能沒有考慮到的、到德國生活必須要支付的「隱性成本」。
學語言
很多人會在網路上問說「不會說德文是否也可以到德國工作」— 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我覺得不應該拿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少見的個案作為一個常態的解讀。大部分的「辦公室」工作其實都還是需要德文,畢竟你的同事跟客戶很多都還是德國人。
除了工作之外,可以想想,當你發現自己的帳單有誤,想要打電話去公家機關請他們做修改,大部分的狀況下他們是只會說德文的;假設自己需要進行保險報銷,很多德國的保險公司提供的也都是德文合約,專員也是用德文向你解釋 — 總結來說,學德文會慢慢變成一件「必須」的事情。
作為全球最知名的德語學習平台 — 歌德學院 —,他們所提供的密集課程包含 75 個課程單位(每單位 45 分鐘授課時間),要價 1,149 歐元,約台幣 39,000;另一種晚間班(或是假日班)課程,則包含了 72 個課程單位,要價 799 歐元,約台幣 27,000。很難說具體要幾個課程班才能夠達到 B1/B2 的水平,但光是入門價就不斐了。
當然,德文教育機構有很多,像是台灣大學的德語暑期課程就非常實惠,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持續花時間跟金錢精進德文是一件需要意志力的事。
試錯成本
來德國之前,我一直覺得不太會有那種「覺得孤單或是獨自一人」的感覺。但來德國之後,我覺得一方面是自己對於這個國家的一些行政程序沒有那麼了解,在遇到問題需要客服時會發現很難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或是等文件常常等得很心急,或是被總是遲到的大眾交通工具給打敗。
另外,德國無論是機會卡政策,還是在德國留學後所擁有的找工作簽都具有時間效力,如果期限內沒找到工作就得回台灣。目前在德國,一個月的生活成本是 992 歐元,所以第一次想入境德國在這裡找工作必須要提供 11,904 歐元的保證金,相當於台幣 40 萬左右。
假設你找工作的地點是柏林、法蘭克福、慕尼黑這種大城市,光是房租可能就「超過」你的每月存款,不然也占了大概 60-80% 左右。對於剛開始到德國生活的人來說,在 WG-gesucht 上找房,我感覺是比較困難一點,一方面是我覺得德國人還是比較傾向和德語母語者一起住,畢竟溝通上方便、文化上差異也比較小;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你可能還沒有銀行帳戶、沒有德國薪資流水,對於房東找房客一起住的狀況也是偏比較不利的。
因此,我覺得大家必須要考慮的一點是,假如這個先前投入成本沒辦法達到你想要的結果,是不是你可以接受的!
以上就是這次的分享內容啦,有任何問題歡迎聯繫我!